“五本模式”引领 这家公司的列车开往六大洲

频道:热点快讯 日期: 浏览:10

  证券时报记者 张一帆

  不断在世界各地刷新“最快”“首套”纪录的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正在将智能清洁的动车组、新能源机车等销往六大洲的52个国家和地区。飞驰的列车背后,技术创新能力既是中车株机快速发展的引擎,也是中车株机开拓市场又一张闪亮的名片,支持着公司实现从产品贸易向全要素输出的模式转变。

  作为湖南千亿轨道交通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在智能化、绿色化道路上不断前行的中车株机,将充分发挥产业链火车头的带动作用,如同闪耀于天空中的“启明星”,指引着我国轨道交通产业链进化升级的方向。

  驰骋世界的新星

  在中车株机的交付车间,为马来西亚全新研制的ETS3新型米轨动车组正在经历最后的调试。作为向中马建交五十年的献礼新作,ETS3动车组即将驶出国门,在马来西亚铁路运输的交通大动脉——西海岸铁路线上奔跑。

  环视ETS3动车组,热烈动感的外观让人印象深刻。黄白红三色格子组成的车头有着凌厉的外形,如同钻石切割;客室墙壁、乘客座椅配以热情豪放的大红色。漂亮的造型暗藏着美好的寓意,钻石切割般的车头设计灵感来自以第25任苏丹后为名的查丽苏菲雅歌剧院,大红色的奔放属于马来西亚的国花扶桑花。

  在车厢内部行走,ETS3动车组特殊之处一目了然,较国内的动车组,ETS3动车组空间更显小巧。中车株机ETS3动车组电气总体设计师任泽文告诉记者:“马来西亚主要使用的是宽度为1米的米轨轨道,比我们的标准轨道窄了435毫米。列车组想要在这种轨道上高速平稳运行,其难度无异于在平衡木上跳舞。”

  为了让“平衡木跳舞”成为现实,任泽文和团队一起做了许多针对性的设计。比如,采用高速轮盘制动米轨转向架与双管双制冗余制动系统,既实现了列车高速平稳运行,又提升了制动可靠性;再加大蓄电池容量,将起动牵引力提升24.5%,起动加速度提升14.2%,更适应快起快停的运用需求。

  最终,ETS3新型米轨动车组的运行时速达到了160公里,最小转弯半径100米,两项关键指标处于世界米轨动车组的最高水平,其技术难度与在国内实现250公里时速的动车组相当。未来,往返马来西亚北部边界玻璃市州巴东勿刹与南部边界柔佛州新山之间的ETS3动车组,将极大提升当地轨道交通网络的载客容量与运行效率,为这条兴建于1900年的铁路线带来现代化的轨道交通体验。

  作为中车旗下核心子公司,中车株机是湖南千亿轨道交通产业集群龙头企业,自1936年创立以来,创造了轨道交通领域诸多“第一”,见证并亲身参与了我国铁路装备产品从追赶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像ETS3动车组一样,中车株机帮助海外客户实现的“最快”“首套”案例还有许许多多。

  今年3月,墨西哥城,中车株机承建的地铁1号线整体现代化改造项目新造车辆正式载客运营,这是中国企业自主研发的胶轮地铁列车首次在海外投入运营。今年1月,伊斯坦布尔,机场线地铁项目的本地化制造首列车在中车株机土耳其公司下线。这是中企首次在海外生产制造时速120公里等级无人驾驶地铁项目,不仅刷新了土耳其地铁运行的速度纪录,更实现了全过程、全工况无人值守条件下的自动运行。

  在不断刷新世界各地对轨道交通新认知的同时,中车株机在全球客户的服务中跑出“加速度”。目前,中车株机既有业务已实现对全球六大洲的覆盖,与52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合作,除既有的亚非拉市场外,陆续获得欧洲、澳洲等发达地区的市场订单,累计金额逾140亿美元。

  智能化引领模式升级

  火车头在六大洲越跑越快、越跑越远,中车株机的智能制造能力既是重要的后端支撑,也逐步走向前台,和火车头一起成为又一张“中国名片”。

  “与普通工业品相比,轨道交通产品制造最大的区别,就是要将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作为核心问题。”中车株机总工程师高殿柱告诉记者,“对我们而言,智能制造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质量的可靠性,然后才是制造效率。”

  走进中车株机建成的全球首个轨道交通转向架智能制造车间。在自动除尘控温的舒适环境中,一大批机器人有序分布在各个工作台上,机械手臂上下翻飞,物料小车来回穿梭,工艺流程紧凑、可溯源地快速推进。在这些机器人的背后,智能中控大脑全面“接管”了这片占地约2万平方米,涵盖加工、装配、焊接、涂装、物流等11条全流程生产线的厂房。

  转向架是车辆输出动力、实现高速和重载的核心部件,其生产质量对于列车安全运行高度重要。高殿柱介绍,转向架好比人的双腿,起着支撑、导向、减震的作用,腿脚不好人自然就会摔倒,而整个转向架涉及零部件多达2000余个,每个零部件都需要满足一系列动力学指标,列车才能安全可靠地平稳运营。

  “以车轴为例,这一零部件的精度要求达到0.02毫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4,在我们的转向架车间,通过运用机械手的自动转运、在线监测,误差可控制在0.01毫米以内,人力焊接不可想象。”高殿柱说道。

  转向架智能车间的成功突破,是中车株机生产制造智能化发展的缩影。近年来,国内全行业第一条真空断路器、超级电容器模组智能化生产线等11条数字化产线先后在中车株机投入运营。“智改数转”的脚步如火车车轮一样,不断加快着前进的步伐。

  与此同时,中车株机的智能制造能力正追随着火车头一起走向海外。上文提及的土耳其“最快地铁”项目,除了创造速度最快的纪录外,还创下了全球最快地铁列车研发交付、6个月完成首列车本地化制造等一系列与制造研发相关的新纪录。在制造能力输出的同时,实现了9大核心系统部件和20余项一般零部件的本地化采购,以及关键工序的本地化制造和测试。

  中车株机将这一轮出海的模式概括为“五本模式”,即本地化生产、本地化采购、本地化用工、本地化服务、本地化管理。高殿柱介绍,通过这一模式,推动中车株机的国际业务实现了“三个转变”:产品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转变,市场由亚非拉传统市场向欧美澳高端市场转变,经营模式由单纯的产品贸易向“产品+技术+服务+资本+管理”全要素输出转变。

  向低碳再进化

  今年以来,在政策牵引下的新一轮设备更新浪潮,给了中国制造业新的机会。对于中车株机而言,设备更新的政策既是进一步提升自己制造能力的契机,也带来了新的商业机会。

  国务院今年3月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下文简称“行动方案”),将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核心,把节能降碳、超低排放、安全生产、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作为更新改造的关键词。行动方案还提出了到2027年,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教育、文旅、医疗等领域设备投资规模较2023年增长25%以上的数量目标。

  其中,轨道交通制造类的传统机械制造业正是落实本轮政策的重点领域。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解读称,传统产业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也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基本盘,通过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工程,让这些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使之成为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

  高殿柱告诉记者,结合新的设备更新政策,中车株机将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按照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思路,对设备进行更新升级,结合数字化转型工作,打造数据驱动型企业,建成“智慧株机”。据了解,中车株机已明确将在“十四五”期间进一步优化并推广智能制造新模式,揭榜“城市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建设数字孪生工厂、虚拟试验与调试、工艺数字化设计等八大典型场景。

  而在市场端,设备更新政策着重发力的节能降碳方向,则与中车株机近年来的技术储备方向不谋而合。高殿柱透露,在前期积累下,中车株机针对行动方案中提及的大部分新能源铁路装备均有大量的研发投入和人才布局,尤其在“复兴号”系列、重载交流传动技术、内电双源、新能源动力调车等方面均有成熟产品。

  在去年年底,我国首台大功率纯电新能源调车机车正是在中车株机下线。该机车采用大容量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作为唯一动力源,搭载首创1200kW超大功率液冷快充设备,可实现“3秒一度电”的“超级快充”,充满电可牵引1200吨货物运行128公里。相比内燃机车,每台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150吨,相当于种植8200棵树。

  在今年3月,中车株机在氢能领域也取得突破,公司与国家能源集团联合研制的我国首台大功率氢能源动力调车机车首次完成万吨装车试验。机车以“氢燃料电池+锂电动力电池”为动力,设计时速100公里,平直道可牵引载重10000吨,标志着我国重载铁路大功率氢能源动力装备的市场化运用取得关键性突破。

  作为湖南千亿轨道交通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在智能化、绿色化道路上不断前行的中车株机,将充分发挥产业链火车头的带动作用,如同闪耀于天空中的“启明星”,指引着我国的轨道交通产业链进化升级的方向。

  高殿柱表示,将以攻克一批紧迫性、基础性、前沿性和颠覆性技术,实现全产业链自主化;以推动研发数字化、产品和服务数字化、经营及生产数字化,实现产业链智能化;以研制系列化绿色低碳产品引领迈向全产业链低碳化;以打造世界级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来推进产业链的全球化引领,共同构建我国高端轨道交通装备的新发展格局。

  (证券时报记者潘玉蓉对本文也有贡献)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验证码